因鹽而生、因鹽而興的新場古鎮,早在唐代就開始了鹽業生產生活。“煮海熬波”的場景,曾是新場的驕傲。如今,怎樣用生動的方式讓大家對那段璀璨的歷史有更多解讀?近日,在新場古鎮開啟的《熬波人·三重浪》藝術展,成為一次全新的探索。
展覽由浦開集團新場古鎮公司主辦,位于新場大街77號,約120平方米的空間內,不同的場景結合現代元素,對新場“鹽文化”進行了獨具一格的解讀。策展人、入版社工作室主理人成亮說:“700年前,新場古鎮的鹽工們用汗水繪就《熬波圖》,記錄煮海為鹽的艱辛;700年后,我們借‘煮海’,以藝術手法解讀‘熬’的哲學。”
成亮介紹,《熬波人·三重浪》以元代《熬波圖》為靈感內核,通過現代版畫、沉浸影像、人物打卡等,延展古時候鹽工們的勞作和情緒,將人的情感世界解構為三層“浪涌”。第一重,是愛情之浪——從古時的相守誓言到現代的情感聯結,探討愛的永恒與變遷;第二重,是親情之浪——鹽工與家人的牽掛與離別,映照當代人的家庭羈絆與溫暖;第三重,則是共情之浪——跨越時空,與千年前的鹽工產生情感共鳴,理解彼此的艱辛和堅持。
在這里,“熬”不僅僅是古代鹽工們制鹽的方式,更被解讀為現代人生活中的一種感受。于是,在展廳入口處,成亮專門設置了一個區域,供前來參觀的市民游客親手制作紙葉子,放置在懸墻的架子上。“我們把這些葉子稱為‘熬葉’,取‘熬夜’的諧音,讓大家放下‘熬夜’,放松緊繃的心弦。”
“愛情之浪”展區,有一個個手捧愛心的鹽工;“親情之浪”展區,有大至觸及屋頂的、身背孩子的鹽工……每一個人物造型,以版畫特有的藝術語言趣味,通過對古代勞動者形象的藝術再創作,建立起跨越時空的對話機制。
“我們希望將新場鹽文化的內涵進行延展。”成亮說,“通過愛情、親情、共情的三重浪,讓情感的負重、勞動的哲思、自我的重構層層遞進,親身體驗‘熬’的重量與溫度。”
觀展的市民游客,不僅能夠在展廳內拍照打卡,還能體驗影像互動、版畫手作等,印出專屬于自己的“熬波圖”,購買包括“新場十景”版畫在內的各類文創產品。前來新場古鎮游玩的陳女士告訴記者,“之前聽說新場有鹽文化,但沒想到還能用這樣的方式來表達出來,感覺很生動。”
而為了讓更多進入古鎮的市民游客方便觀展,本次展覽不僅每天都開到晚上8點30分,還專門在不遠處的室外微空間打造了一個“鹽晶光庭”光影裝置,用象征海洋的藍色、象征陽光的橙色和象征鹽晶的白色,將板材以榫卯結構插接組合,寓意古代新場“煮海熬波”的歷史。裝置的中央透景部分以柔和曲線筆畫拆解新場的“新”字,在陽光照射下產生獨特的色彩觀感。
據悉,該藝術展將持續至8月20日。“我們希望通過親情、愛情、共情三重浪,讓觀眾感受到情感的重量與溫度,告訴每一個人,無論是古代鹽工還是現代人,情感的紐帶從未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