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大批研發人員搬入華為練秋湖研發中心,這座位于青浦區的世界級科創小鎮正走進全球視野。本報記者日前來到這里探訪。
初看,是園區的“新奇特”。第一次走進練秋湖研發中心,必會坐小火車,一條環形軌道串聯起100多棟研發大樓,窗外不時掠過歐式廣場、江南水鎮或深林瀑布,就像走進一個“袖珍城市”。
再探,是企業的價值輸出。科技巨頭總部的建筑語言往往反映著企業的價值觀。蘋果“飛碟總部”彰顯極簡美學,亞馬遜“玻璃球溫室”突出科技與自然的奇異融合,而華為練秋湖研發中心則展現出與硅谷科技總部截然不同的氣質,可以感受到江南水鄉與現代經典建筑的交織、中西合璧的多元碰撞。
華為練秋湖研發中心。 文匯報記者 張伊辰攝
乘坐小火車穿越“微型城市”
華為練秋湖研發中心總用地面積約2400畝,建筑面積達227萬平方米。從高空俯瞰,環形軌道宛如一條項鏈,將8個建筑組團串聯成一座“袖珍城市”。組團化布局是這里的最大特色,建筑、水系與景觀巧妙相連,營造出的意境,比不少知名大學校園更具韻味。
8個建筑組團均設有火車站點,員工和訪客可從任意一站免費搭乘紅色小火車,沿順時針方向穿行。記者看到,隨著列車行進,窗外景色不斷變換,各建筑風貌獨特。大部分研發人員會在“袖珍城市”的“中心城區”上下車,這一核心區域由城市街區、城市大學院落和城市經典軸線構成,小火車時而穿過研發大樓,時而沿著水岸行駛,硬質建筑界面與濱水空間交相呼應。
紅色小火車是華為練秋湖研發中心的一道風景線。 文匯報記者 徐晶卉攝
小火車駛向外圍,4個郊野組團各有風情。山頂聚落位于地勢最高處,火車站上層便是別具一格的懸崖餐廳;水鎮則坐擁沿途最美風光,登上小島還能看到蘇式園林景觀,江南水鄉韻味展現得淋漓盡致。
記者在森林小鎮站下車,這是小火車唯一的室外站點。火車車庫隱于人工山丘之下,從車站拾級而上,錯落有致的建筑層次分明,一步一景。 這里也是練秋湖研發中心的另一處制高點,建筑師巧妙利用地勢,打造出階梯式瀑布景觀。凈化后的河水從高處傾瀉而下,奏響園區內獨特的自然樂章。
若要尋找最佳“打卡點”,廣場小鎮當仁不讓。在會議中心臨水而立,園區眾多標志性建筑一覽無余。彩虹橋橫跨碧波之上,貝殼會議中心依水而建,隨手一拍,皆是大片。
隨手一拍,皆是大片。 文匯報記者 徐晶卉攝
每一杯咖啡都成為創新催化劑
從時間軸來看園區變化,2018年,這里還是農田村落;2020年、2021年,場地已平整;2022年,園區一期動工;2023年,整個園區雛形已現。到了2024年10月,練秋湖研發中心迎來首批員工。一位建設方負責人告訴記者:“最高峰的時候,園區里有兩萬多名工人同時參與施工,100多棟建筑在兩年內拔地而起,展現出令人驚嘆的‘華為速度’。”
加拿大B+H建筑師事務所承擔了研發中心的總體規劃和部分街區的建筑設計。事務所合伙人壽立冰坦言,這確實是他們經歷過的最宏大、最復雜、持續時間跨度最長的設計項目,從2016年底啟動規劃設計,到2024年底項目竣工交付使用,時間跨度長達8年。
華為練秋湖研發中心一個組團式街區。 文匯報記者 張伊辰攝
練秋湖的底色中,脫不開江南水鄉的氣韻。“基于地理位置和現狀條件,我們從文化和歷史因素出發,決定強化這一特色。”壽立冰指著2018年團隊踏勘時的對比圖告訴記者,園區采用“園中園”設計理念,以青浦特有的水系為筆墨鋪展開來,構建基于“一湖七園”、具有微型經典城市氛圍的超大型研發園區,打造現代經典建筑“博物館”。
記者獲悉,華為創始人任正非非常重視園區的規劃設計,還抽出時間飛到上海,傾聽成果匯報,并參與設計交流。園區內備受矚目的紅色小火車,便是他與建筑師們靈感碰撞的成果——如今,這列小火車已成為園區內主要的慢行交通系統。每一座火車站都經過精心設計,有的臨水而建,有的穿越建筑街區,有的設在大樓底層的拱廊內,有的則巧用獨立的木構雨篷。列車到站,踏入車站首先映入眼簾的往往是一家家各具風情的咖啡店,此刻仿佛一秒穿越到卡薩布蘭卡——一座多元文化深度交融的城市。江南水鄉和現代經典建筑交織而展現的多元風貌,正是華為練秋湖研發中心最顯著的特色之一。
任正非曾說:“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在他的理念中,咖啡廳不僅是休憩之所,更成為連結華為員工的精神紐帶。記者了解到,整個園區布局了百余間風格迥異的咖啡廳,從醇香濃郁的精品咖啡到充滿地域特色的創意空間,皆以多元姿態靜候思想的交融。這里鼓勵員工在忙碌工作之余投身社交場域,讓不同領域的智慧碰撞、對沖,于思維交鋒中激發靈感的井噴,使每一杯咖啡都成為孕育創新的催化劑。
全球科技總部背后的不同價值觀
回到研發中心本身。
國際科技巨頭紛紛將企業價值觀注入標志性總部與研發中心的建筑設計。蘋果“外星飛船”般的Apple Park,以封閉環形結構詮釋著完美生態的自洽邏輯;微軟雷德蒙德園區以規整的功能分區,彰顯著實用主義的務實哲學。而華為則另辟蹊徑,在練秋湖之畔鋪陳出104棟風格迥異的建筑,交織多元風情和人文氣息。
“蘋果總部可容納1.2萬人辦公,亞馬遜總部建筑面積不過幾萬平方米,華為練秋湖研發中心卻是一座真正的‘微型城市’。”壽立冰的解讀,道出了練秋湖園區布局的獨特性。這座園區不僅是尖端技術的孵化地,更將員工生活場景深度嵌入其中:每一個建筑組團都配有餐廳、咖啡廳、圖書館與健身房,員工可以坐著火車去不同生活街區用餐。值得一提的是,設計團隊從規劃之初便將景觀最佳、交通最便捷、建筑最具特色的空間規劃為員工餐廳,讓用餐時光自然轉化為思想碰撞的契機,這份對人的關懷,正是華為區別于其他科技巨頭的獨特敘事表達。
在開放包容的空間形態下,練秋湖研發中心還暗藏玄機——大量常規實驗室與特殊實驗室錯落分布。作為華為最核心研發團隊的匯聚地,這里承載著前沿技術攻關與高端產品研發的重任,成為驅動企業創新引擎的核心樞紐。
選址上海,背后包含著深思熟慮的戰略布局。其中,國際化特質堪稱上海最大優勢之一。“以上海為核心的長江三角洲地區經濟發達、文化多元且環境優美,十分適合國際人才的工作生活。”任正非在2021年華為中央研究院創新先鋒座談會上,曾如此闡釋青浦基地的定位:“倘若有七八百位外國科學家在此工作,他們將不會產生身處異鄉的疏離感。”
當下,上海正在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國際化人才集聚,這些都將為華為研發中心提供得天獨厚的戰略優勢和產業生態。華略智庫CEO、長三角研究院院長夏驥認為,練秋湖所在的西岑在7年間通過建設規劃,為華為落戶后的產業鏈承接騰出空間,隨著“鏈主”企業華為的到來,產業鏈“溢出效應”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