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又一次用「1999元起」的定價撩撥年輕人的神經,但這款AI眼鏡真的值嗎?還是說,它只是小米生態鏈上又一個“半成品”?

從功能上看,小米AI眼鏡并無革命性突破——藍牙耳機、第一視角拍攝、AI語音交互,這些技術早已被Ray-Ban Meta等產品驗證過。雷軍對標Meta的續航和重量,卻避開了核心問題:智能眼鏡的本質是“智能”還是“眼鏡”? 目前來看,它更像一個嫁接AI功能的時尚配件,而非下一代計算終端。

更值得玩味的是營銷策略。電致變色鏡片、1999元錨點,精準擊中年輕人“科技嘗鮮”與“性價比”的雙重心理。但現實是,近視用戶無法使用變色功能,拍攝防抖效果存疑,AI交互也只是小愛同學的“換皮”。所謂的“社交貨幣”,不過是品牌制造的消費幻覺。

小米的聰明之處在于,它知道年輕人愿意為“可能性”買單。哪怕產品不成熟,只要貼上“未來感”標簽,就能收割流量。但行業真正的瓶頸——顯示技術、生態協同、用戶體驗——依然無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