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在編制內的學校任教,教師的收入高低是不能跟任教科目掛鉤的,他們工資的高低取決于教齡+職稱,教齡長,職稱高,工資就多一些,反之則要少一些了。
如果是在培輔機構里任教,教師所任教的科目就會與收入掛鉤了,像稀缺又是重要科目的數學、英語、物理等就要高一些,而語文和其它文科類的科目則要少一些。
如果是家庭教師的話也是要依據文科、理科內容的難易度來定收入高低的,一般來說文科里的外語收入要高一些,理科中無論哪一科的收入都是要高于文科的。
所以原來說的一句話:“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是有一定道理的,因為從這句話里是可以發現哪些科目的含金量高一些的。

這幾門學科的價值、且能用金錢來衡量?如果都能把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鉆透學精,撰寫成學術專著、形成科學研究;那么,這幾門科目的價值各有千秋,普通人根本無法去估量。
倘若只把這些科目作為教材,讓教師來教給學生皮毛上的理論的前提下;那么,教師教哪一門科目的收入,差距不怎么明顯。所謂的時勢造就英雄,時代也在對教學科目進行演變。
首先,我們來認知一下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這幾門科目的演變。過去直到現在,仍然有許多人認為:學通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這一句口頭禪不知禍害了人們多少年?如今的余毒還在侵撓著一批批學子。
如此的口號之下,人們只崇尚理科而淡化了文科。就包括如今的大學招生,每一年錄取的理科生幾乎占了文科生的三分之二。試想,在重理輕文之下,人們就會認為教數理化教師的收入高嗎?就滿以為國人都能去搞科學研究嗎?
當然,在大學里教理科,趨向于專業性質,教師的收入肯定要比初中部、高中部教理科的教師收入高。但是,教師的收入不是單一的用所上的科目來評判,而是根據教師本身具有的資歷。僅憑職稱而言,初中、高中的教師就低了檔次,大學里的理科教師是教授級別,教師和教授一字之差,收入的差距就大了。
其次,我們又來看一看高中和初中的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從這幾門學科的表面來看,它們之間的價值沒有變化,而在實際操作當中,這幾門學科逐漸發生了質的變化。
比如,學校在當今教學的安排上,語文、數學、英語可以獨立成學科;而物理、化學卻不能獨立,已經把物理、化學稱為綜合理科了。由于各省高考時對物理、化學制定的分值不一樣,我就以北京的為例:物理120分、化學100分;而語文150分、數學150分、英語150分。
從上面各科的分值來看,物理、化學科目的分值,就很顯然的低于語數英的分值。于是,人們從這里就可以窺視出,過去的學通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說辭有所改變。
說具體一點,就是人們發現,在初中、高中偏向于理科的人,如果今后不成為數學專家、物理專家、化學專家,在現實生活中根本沒有多大的用處。而語文、英語就不一樣,即便成不了文學家,也可以寫一些應用文,在頭條上還可以裝模作樣的寫一寫對聯、爬一爬格子寫文章。一旦成不了翻譯家,學懂了英語的皮毛,也可以與外國人交流和識別外來商品的文字。相比之下,大家都成不了專家;那么,語文、英語就比數學、物理、化學有實用價值,難怪頭條里很少出現偏向數學、物理、化學的人來寫文章。
因此,在教師教學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當中,高中和初中部的教師收入,不能與所上的科目來相提并論。教師的收入不是來源于所上的科目來定價;而是來源于工齡、教齡的長短和職稱的高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