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5日晚,北京國家會議中心,雷軍第六次站在年度演講的舞臺上。這一次,他的主題是“改變”。
這不是一個輕松的話題。五年前,小米剛跨過2000億營收門檻,卻在高速增長背后陷入深層次的戰略迷茫。是從此安于“互聯網公司”的標簽,還是毅然轉身,投身硬核科技的深水區?雷軍和小米選擇了后者。
而汽車,正是這場“改變”中最具象征意義的戰場。

圖源:小米
“過去五年,無論對小米還是對我個人,都是一場徹底的蛻變。”雷軍在演講中說道,“我們用五年腳踏實地的努力,重塑了小米的骨骼和靈魂。”小米汽車,成為這場蛻變中最具沖擊力的產物。
改變認知:從“手機公司造車”到“全球性能標桿”
2021年,當小米宣布造車時,外界充斥著質疑。“一家手機公司造車,能行嗎?”“新兵蛋子,憑什么挑戰百年工業?”就連雷軍自己也坦言,最初的目標“今天想起來都是初生牛犢不怕虎”。
但小米汽車并沒有選擇保守的跟隨策略。相反,它從一開始就瞄準了全球性能的制高點——紐北賽道。
“保時捷是我心中的神,我們能不能造一輛車,在紐北干翻保時捷?”一位工程師在線上會議中激動地提議。這個看似瘋狂的想法,最終成為小米汽車性能基因的起點。
然而,挑戰紐北并非易事。
2023年8月,小米首次聯系紐北官方,卻連續發出20多封郵件石沉大海。“對方提的第一個問題是:你們一家中國的手機公司,為什么要跑來刷紐北?”雷軍在演講中回憶道。
直到三個月后,小米的誠意與技術方案才打動了對方。而更戲劇性的是,原定2024年10月的測試日,連續兩天大雨,計劃徹底泡湯。
“跑紐北,第二個困難是什么?天氣。這是一個靠天吃飯的機會。”雷軍說。
但小米沒有放棄。10月28日,小米終于獲得“一圈的機會”——僅僅10分鐘。正是這一圈,SU7 Ultra原型車創下紐北總榜第三的成績,量產車更是刷新紐北量產電動車圈速紀錄。
“如果不是工程師發自內心深處的熱愛和向往,如果不是我們始終堅持不肯放棄,小米絕無可能誕生這樣的奇跡。”雷軍感慨道。
從被質疑到被敬畏,小米汽車用實實在在的成績,改變了全球汽車工業對中國品牌的認知。
改變產品邏輯:從“摸著理想過河”到“走自己的路”
如果說SU7 Ultra是小米汽車的技術宣言,那么YU7則是其市場智慧的體現。
據介紹,2022年夏天,當SU7還在開發關鍵階段時,YU7項目悄然啟動。彼時,理想L9憑借“彩電冰箱大沙發”的設計成為現象級產品,不少車企紛紛跟進。
小米內部也曾激烈爭論:是跟隨市場熱點,還是堅持自己的路徑?
“吵到最后,大家不得不制定了一個君子協議:實在吵不下去,相互拉黑24小時,冷靜一天再接著吵。”雷軍笑著說。
最終,小米選擇了“為駕駛者設計一輛好看好開的SUV,兼顧家庭使用”的路線。這是一個冒險的決定——運動型SUV在大眾市場少有成功先例。

但小米用數據證明了選擇的正確性:YU7家庭用戶占比69%,有孩家庭占比85%。“哪怕是買了一輛SUV,在大多數時候仍然是一個人開。”雷軍說。
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小米在最后一刻將原定620公里續航的標準版直接替換為835公里的長續航Pro版,且定價不變。“采購的同學差點哭暈在廁所里。”雷軍笑稱。
這一舉動,不僅體現了小米對用戶需求的深度洞察,更展現了其“體驗平權”的決心。
“科技平權、體驗平權,就是小米的目標。”雷軍在發布會上反復強調。
改變服務邏輯:從“效率優先”到“工匠精神”
如果說YU7是產品層面的突破,那么“小米定制服務”則是服務邏輯的根本變革。
在“效率為王”的時代,定制服務似乎與規模化生產背道而馳。它要求量身定制、工匠精神,對供應鏈、工藝、管理都是極大挑戰。
“這項服務非常復雜,成本很高。你需要專屬的設計團隊、稀缺物料,很多工序要靠技師手工完成。”雷軍坦言,“全球只有幾家豪車品牌才做得了。”

圖源:小米
但小米依然選擇了推進。紫水晶車漆采用雙層清漆、精拋工藝,耗時50小時;定制輪轂需20多把刀頭削切11小時,全程40小時完成。
“我還希望能讓更多人享受到頂級豪車的體驗。”雷軍說。
這項服務每月僅限40臺,起訂門檻10萬元,卻標志著小米從“制造”向“智造+匠造”的轉型。
在北京小米汽車工廠店,占地400余平的定制服務中心成為用戶與工匠直接對話的空間。“你甚至可以親手參與皮具的制作。”雷軍介紹。
這種“可見可觸可參與”的服務模式,不僅是商業邏輯的改變,更是品牌與用戶關系的重構。
改變底層技術:從“單點突破”到“系統重構”
小米汽車的改變,并非孤立的產品成功,而是基于底層技術的系統性突破。
2025年,小米自研的3nm芯片玄戒O1正式發布,使小米成為中國首家、全球第四家具備3nm先進制程設計能力的公司。
在汽車領域,SU7系列成為20萬以上最暢銷轎車,YU7創下18小時鎖單24萬的行業紀錄。
更重要的是,小米逐步構建起“人車家全生態”的技術閉環。從手機到汽車,從家電到芯片,小米正在打造一個以用戶為中心、數據互通、體驗無縫的智能生態。
“我們從一家互聯網公司堅定的邁向了智能制造的新戰場。”雷軍說。這種改變,不僅是業務范圍的擴展,更是技術邏輯、組織能力、戰略視野的全方位重構。
五年來,小米研發投入從93億元增長至300億元,研發人員從1萬人翻倍至2萬人。更重要的是,小米吸引了一大批像阿燦這樣的“癡迷者”。
阿燦是小米首席測試車手,童年在家鄉修車廠長大,大學泡在汽車論壇,業余時間苦練賽車并多次奪冠。得知小米造車后,他毅然舉家搬遷加入團隊。
“正是這樣一群熱愛汽車、野心勃勃的工程師,讓小米汽車有了靈魂。”雷軍說。
組織文化的改變,是小米能夠持續創新的根本。從“互聯網速度”到“硬核耐力”,從“用戶參與”到“工程師文化”,小米正在形成一種新的組織基因——既保持敏捷,又堅守長期主義。
未來之變:小米汽車的下一個五年
改變從未停止。
雷軍在演講中透露,YU7已在紐北賽道開啟測試,未來將繼續打磨底盤與駕控,目標成為“最好開的SUV”。

圖源:小米
同時,定制服務也將逐步擴展車型與項目,聯合、PPG等頂級供應商,計劃三年內推出100款車漆。
更重要的是,小米將繼續推進“科技平權”,讓高端技術不再是少數人的特權。
“改變本身就是希望。路可以重走,夢可以重做,未來可以重新書寫。”雷軍在演講結尾時說。
結語:小米汽車的五年,改變了外界對中國汽車“低端跟隨”的刻板印象,改變了產品定義中“盲目跟風”的行業慣性,改變了服務邏輯中“效率至上”的單一價值觀,更改變了一家公司的技術底座與組織基因。
這也進一步印證,只要敢于破局、堅持信念,任何企業與個人,都有機會“逆天改命”。
正如雷軍說:“從迷茫到蛻變,有時隔著萬水千山,有時只隔了一層窗戶紙。”